半年时间里,城中湖里长出5万平方米“水下森林”,湖水从原来的“浊水态”提升为“清水态”。10月17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江汉区西湖边,跟随江汉区湖泊管理所所长潘瑞静的脚步,实地感受经过6个月精心“医治”的西湖水草丰茂、环境宜人的水生态变化。
17日早晨6时30分,潘瑞静从家里赶到西湖查看卫生养护情况。此时,西湖边已有不少市民在围湖散步、晨练,养护人员正熟练地操作着工作船在湖内来回巡查,船板上积攒着小小一堆刚刚被打捞上来的落叶枯枝。
“江汉区西湖和北湖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西北湖。其实,这两个湖泊互不连通。由于地处市中心,附近的居民都很喜欢来这里休闲游玩。”潘瑞静说。
武汉市166个湖泊保护规划包含了西湖和北湖。其中,西湖水面面积约5万平方米,岸线年,西湖水质虽然稳定在地表水IV类,但因水生态系统结构不合理,湖内水生植物不足,且鱼类品种单一、密度过高,鱼类活动经常搅动底泥,导致西湖透明度低,长期处于“浊水态”,市民感观效果较差。
潘瑞静介绍,西湖的治理难点在于,作为中心城区的景观湖,它未与外界水体连通交换,水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受外界干扰较大。
今年4月,以我市试点开展健康河湖评估工作为契机,江汉区开始全面实施湖泊综合治理。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潘瑞静说:“没想到小小的城中湖内竟有各种各样的杂物。4月中旬治理工作开始之初,我们使用龙吸水设备对西湖进行连续抽排,湖泊水位下降90厘米。同时,调用吊车、叉车等装备,对西湖岸线砖石等杂物进行清理。”
记者在现场看见,西湖靠近西北湖路一侧有很多餐饮店面。潘瑞静表示,现阶段,西湖的外源污染已被全面截断。
切断外部因素后,还得从湖泊“自身”下手。在秋日艳阳照耀下,记者看到,西湖水清澈见底;野鸭在不远处自在地游动;湖中的水草高高低低,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苦草形似韭菜,郁郁葱葱;水草丛里还有成群结队的小鱼来回穿梭。
为了符合城市景观湖泊的生态功能需求,江汉区河湖长制工作办公室在治理初期使用了少量生物菌剂提升水体透明度。潘瑞静表示,为了后期种植的沉水植被能够健康存活,提升水体透明度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你看,现在的植被密密麻麻、长势旺盛。其实,在4月下旬种植之初,每株植被都间隔了一定距离。仅仅过去半年时间,现在的西湖已从原来的‘浊水态’提升为‘清水态’。对于城中湖来说,这实属不易。”
水草种植也有“方法论”。种植初期,必须先以黑藻作为“先锋”,稳定水质。“黑藻的生长速度较快,种植后能快速‘破局’,进一步提升水体透明度。其后,我们在深水区种植马来眼子菜,它长势较高,适合在深水区存活;其他区域则种植根系发达的苦草,它抓地力强,能大大降低水生动物活动带来的再悬浮概率。”
潘瑞静回忆说,种植之初,十几名工人排成一排,站在水里,曲背弯腰,将它们一棵一棵地种进土壤。工人们常常累得直不起腰。“目前,西湖种植苦草约4.2万平方米、黑藻5000平方米、马来眼子菜3000平方米,种植挺水植物约300平方米。后期,我们将逐步清除湖内的黑藻植被,避免其浮水生长较快遮挡阳光,降低湖内沉水植被的光合作用,打乱湖内动态平衡。”
三分治,七分养。目前,西湖仍处于浅水状态,水体透明度比以前有明显提升,日常卫生养护工作由固定专班来做。每天早晨6时,养护人员就会驾驶工作船对湖面上的断草、枯叶进行打捞。
“仅仅依靠单纯的卫生养护还不够,湖泊整体的水生态平衡还需要更加精细的检测维护。”潘瑞静说,“西湖是武汉市健康河湖的示范试点,我们明年将对其进行生态养护,从以往以单一‘水质类别’作为评估条件调整为以‘水生动物保有度’‘水体植物覆盖度’等10项生态指标作为评估条件,并在日常卫生养护的基础上增加定期水草收割、定期调整水生动物、水质检测预警等工作。下一步,待沉水植物群落恢复后,湖泊恢复正常水位,我们会投放掠食性鱼类,重建并优化西湖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
武汉市巡司河体育生态公园是巡司河生态风情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植入生态运动主题,打造室内外场地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专类公园。
10月17日19时,武汉市第十一届运动会(以下简称“市运会”)将在武汉五环体育中心正式开幕,这是武汉市自2019年军运会以来举办的又一项大型综合性运动会。
10月15日晚,2021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区)在上海揭晓,武汉以“智慧城市赋能疫后重振,推动超大城市治理创新”为主题,从全国47个省市117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区最高殊荣——城市大奖,将代表中国区参加全球智慧城市大奖的角逐。
10月17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江汉区西湖边,跟随江汉区湖泊管理所所长潘瑞静的脚步,实地感受经过6个月精心“医治”的西湖水草丰茂、环境宜人的水生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