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市民反映狮子山社区比华利小区旁的大观堰公园内,湖水生态状况堪忧,水草疯长,枯水期水体散发出异味。
记者6月9日上午来到位于中环路锦绣大道段内侧的大观堰公园,湖面南北长度约300米,水体内有大量黄褐色的水草,部分水草甚至已经长出水面,形成一座“小岛”。湖边,有禁止垂钓和水深危险的告示牌。走近了可以看到,湖水没有异味、并不浑浊,但是水草过多导致湖水观感较差。
记者联系到负责此次大观堰水体治理工作的明澜水生生态环境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负责人龚亮,在介绍具体治理步骤前,龚亮首先向记者介绍了大观堰目前的具体情况。
“狮子山街道在接到市民反映后就通过官网联系到了我们,我们随即对大观堰的水质进行了快速检测,发现其水质可以达到地表Ⅲ类,属于相对优质的水类。但湖水中也存在狐尾藻数量较多的情况,影响了整体观感。”
龚亮也提到,大观堰的特殊之处在于,超过20亩的水体内没有入水口,水体补充依赖人工补水和自然降水,这种特殊的情况导致大观堰内的生态平衡不好,个别季节容易发生水草爆发。
龚亮向记者介绍了大观堰水生态治理的详细步骤,主要分四步展开,治理的原则是不使用化学药剂,单纯依靠生物治理方法,治理方法来自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转化。
在这一阶段,龚亮的团队将会对大观堰湖体内的水草进行“深度收割”,同时用生物治理方法维持湖水内植物数量的相对稳定。“清淤的主要工作是清理漂浮物,同时针对疯长的水草进行‘深度收割’,之所以不将水草‘彻底清除’,是因为水草本身很难彻底清除,将会在接下来的步骤里进行处理。”
清淤过程中,龚亮的团队还将在湖内适当放养草鱼,按照湖水面积,团队计划投放500-1000斤草鱼,这些草鱼将在湖水中发挥减缓水草生长的作用,为后期持续修复留出时间。
龚亮特别提到,在大观堰周围实地考察时注意到有人垂钓,希望在治理过程中周边居民不要在湖边垂钓,草鱼数量直接关系到治理效果。
“大观堰水体没有流动性,容易产生水草爆发的情况,我们将使用小型推水机,让水体呈现流动性,避免水草疯长,同时安排两台太阳能驱动的漂浮物收集器,对水面上的植物和垃圾进行常态化收集。”龚亮表示,采用太阳能驱动是考虑到大观堰周围接电有困难的实际情况。
龚亮说,检测结果显示,大观堰水质总体偏碱性,所以水生植物多为黄褐色并且呈棉絮状。
“生态系统搭建的过程中可以用到‘生物毯’技术,就是在水下重新铺设一层合适的水生植物,将原有的湖底覆盖,湖底原有的生物由于失去光照会逐渐死亡转化为养料,我们有超过50种备选水底生物方案,这些水草仅保留在水底,呈现出水下森林的效果。”龚亮表示,在进行水下生态打造前团队会将之前投放的草鱼打捞出来,避免新种植的水草被吃掉。“我们也很担心这个过程中有市民在湖水中进行放生,对湖内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后期我们会投放其他种类、不以水草为食的鱼。”
最后一步是水体生态的维护。大观堰周边本身就有成熟的水生植物景观,维护的目的在于将治理成果进一步巩固,使之长久稳定,减少后期人为干涉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