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尾藻是国内首次创新性地应用于人工鱼巢,鱼卵附着的效果比芦竹和凤尾莲还要好!”近日,在西江梧州段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修复项目人工鱼巢基地,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监测中心生态监测室主任谭细畅拿起一缕狐尾藻细细察看后,开心地说道。人工鱼巢中,鱼儿在水面欢腾跳跃,不时还有白鹭飞过,翩跹飞舞、戏水觅食,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开,成为西江梧州段良好水生态环境的有力印证。
据了解,该人工鱼巢项目是为了补偿西江航运干线吨级航道工程二期工程项目对渔业资源造成的影响而实施,自工程完成年开始连续4年,每年2至8月鱼类产卵期间,在西江梧州段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设置和维护管理人工鱼巢3.5万平方米,为产粘性卵的鱼类提供鱼卵附着基质,诱导鱼类在人工鱼巢上产卵,增殖鱼类资源。
谭细畅介绍,人工鱼巢项目是去年5月开始第一次实施,至今累计监测鱼卵附着量32次,总产卵量约1.6亿颗,另外多种水生植物在人工鱼巢的创新性使用,还有利于河流水质的净化,优化鱼类和鸟类的栖息环境,显著加强西江梧州段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记者从梧州市生态环境局获悉,2024年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年,国家要求梧州市在2025年年底前努力将西江梧州段打造为美丽河湖,而建设人工鱼巢则是梧州市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维护流域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第一季度,西江干流梧州段水质保持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