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加工端以柔性智能碾米机和智慧码垛生产线升级换代,供应端通过电商平台与皖垦家实体店互动;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从餐桌到田头,所有稻米产品全程质量可追溯……安徽农垦正在打造“智慧稻米”全产业链新模板。
“作为稻米生产的老资格粮商,我们用两三年的时间初步完成了从传统稻米到‘智慧稻米’的蜕变,靠的是自我变革的勇气,更有一颗科创‘芯’!”安徽农垦农产品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汪登松说。
2018年,安徽农垦将大圹圩农场、倮倮米业和农产品公司整合成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稻米产业板块。改制后的农垦农产品公司显现出生机和活力,成为现代农业、粮食加工、仓储物流、商业连锁全产业链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加工、供应三个产业链条形成闭环运营。经过几年的运营磨合,农产品公司逐渐抬起“龙头”,在天长市当地及周边释放出新的区域影响力,辐射带动周边市县乡镇粮农1万多户,倮倮米业常年优质水稻种植订单面积达6万余亩。
汪登松认为,下好“融合”先手棋,只是走出了规模发展第一步,在稻米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全产业链“智慧稻米”才是核心竞争力。
2016年,投资150万元的农业物联网项目落户大圹圩农场。起初,有人看不上这个投资额较小的项目,甚至质疑这个只埋设一些探头和传感器、做数据大屏的玩意儿可能“中看不中用”,但到底中不中用,用了才知道。
农场种田能手崔海军和麦稻打了30多年的交道。他在手机上下载了“智慧农业云”APP,关于当下小麦的苗情、土壤肥力等数据一目了然,物联网通过远程智能虫情测报灯、远程智能孢子捕捉仪等高新智能技术设备采集的相关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后快速发出病虫害预警,为农户防治病虫害提供便捷服务。
以前病虫情报是通过农技人员下田肉眼选点收集,作出预判后撰写纸质的情报分发给农户,信息发布不够精准、又不及时,有时情报到手防治期已过,后来手机短信发送也快不了多少。现在通过传感器采集、大数据分析,情报精准,为精准施药提供了科学保障,省时又省力。“以前种田靠经验,现在有了大数据就是不一样!”崔海军说。
物联网的精准还体现在肥水管理上,大数据可对整块田进行数据分析后建立智能配肥系统,根据产量模型进行配方施肥。这样不仅可以做到精准施肥,还有利于化肥减量,提高麦稻品质,节本增效。
物联网在农机管理运用上更加精细化。农场农服公司负责人张凌云介绍,物联网有“植保无人机监控系统”“农机自动导航驾驶系统”等,对农机作业实时监控,作业更高效,作业量更精准。“有了物联网系统,至少原来农机服务‘经营不实’的问题迎刃而解。”
大圹圩农场的农业智慧化,不仅体现在物联网上,还有无人机的广泛应用。2018年,农场公司引进了12架植保无人机,彻底改变了农场公司传统繁重的植保作业方式。农户只需在手机APP上下订单,专业植保服务队就会安排队员来开展飞防,农户通过手机就能全程记录和掌握。一台无人机每小时可作业60亩,每亩喷洒药量达1000毫升,与人工相比,可以节约50%以上的农药使用量和90%的用水量,更不用说节省人工、提高效率了。
与此同时,稻米的种植、收获、仓储、加工、检测、销售等各环节信息全部录入物联网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通过追溯软件生成二维码,形成完整的稻米质量追溯系统。
农垦农产品公司由传统稻米转向智慧稻米的标志性事件是稻米加工端智慧化的一次创新。
麦稻集团是一家立足于上海,致力于粮食加工行业双创新的新经济企业。麦稻推出“智慧型粮食分层磨削装置”,在原理、结构及系统上实现“三大颠覆”,一站式解决了稻米加工行业长期存在的高增碎、高能耗、高米温的“三高”痼疾。
国粮武汉科研设计院教授级总工谢健介绍,目前世界碾米技术经历了三次革命,第一代碾米技术是原始的舂米,第二代碾米机是目前仍比较通用的螺旋式推进器,它的硬伤就是碎米率高、能耗高、米温高;而麦稻集团推出的专利产品柔性智能碾米机(即“智慧型粮食分层磨削装置”),属国际领先、国内首创的碾米技术,可以称之为第三代碾米机,它实现了稻米加工“三低”(低温干燥、低温储存、低温升加工)创新技术。该技术的推广在安徽省属于首家,项目正常运营后,将通过降低成本、提升大米品质等对稻米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预计每吨大米加工增效150-300元,产品增碎率下降75%以上,加工环节品温下降70%,产品口感及货架期大幅改观,吨米能耗降低50%-70%,留胚率达80%。
麦稻集团与安徽农垦于2020年8月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麦稻集团向安徽农垦提供全套“智慧型粮食分层磨削装置”和整体技术方案,对倮倮米业进行升级改造,建成一条新型碾米示范生产线,并计划在合肥建立稻米副产品技术创新中心,在天长市或省内其他条件成熟的区域合作建设首家区域稻米加工中心。
去年年底,倮倮米业车间安装了智慧型粮食分层磨削装置,建成了省内第一条柔性智能碾米生产线,近日已完成设备调试,即将投入试运行。
2020年5月,倮倮米业投资180多万元,对大米加工包装线进行智能化改造。改造后,人均劳动效率提高近6倍,年节约用工成本近30万元。
2020年6月,汇集全国13个垦区优质农产品的皖垦e家旗舰店在合肥开业,从而揭开了农垦农产品大营销的序幕。
在此之前,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前所未有的市场寒流,农产品超市旗下的皖垦农产品超市尝试通过微信小程序、平台直播等,拓展线上渠道,探索新的产品销售模式和商业模式。超市的“小二们”经常在深夜备货,在清晨为“老铁们”配送新鲜果蔬,通过安全社交距离将货物送至“最后一米”。在非常时期,超市不仅彰显了国企保供应的担当,而且与客户建立了“患难之交”,留住了一批铁杆消费者。
农产品公司还在合肥市一些小区投放了智能碾米机。碾米机内存有新鲜稻谷,消费者根据需要选取适量稻谷,由碾米机现场自动碾出新鲜营养的胚芽米,客户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自动付款。智能碾米机后台由大数据平台云控制,每天实施监控,实现无人销售。“每天都能吃到新米的感觉实在是爽!”群众纷纷表示。
汪登松介绍,下一步,要树立系统观念,加速“智慧稻米”全产业链开发,进一步完善智慧农业系统各类数据信息和功能,利用5G技术继续引进地理遥感、农情监测,农机调度、自动导航、精准作业等农业物联网设备,推动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定制企业管理ERP系统,用供应链来优化运营模式,改善资源调配模式。推进智慧粮库建设,利用粮情监测、智能监控等智能化设备确保在库粮食安全。精准定位,建立高效的供应商合作和物流配送体系,力争“十四五”末在省内及长三角地区形成100家“皖垦e家”。稻米产品在主攻长三角市场的同时,布局珠三角“云销售”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