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哈尔滨7月28日讯(记者倪伟龄 黄力辉)今年以来,黑龙江省正以“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采取新机制、新措施,千方百计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启动建设全国“生态大粮仓”和“绿色大厨房”工程。省委、省政府提出黑龙江要率先建成全国现代化大农业示范、生产、供给基地。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取得“十连增”佳绩,特别是从2008年以来,粮食总产量以年均100亿斤的速度递增,先后跨越了700亿斤、800亿斤、900亿斤、1000亿斤、1100亿斤和1200亿斤6个百亿级台阶,成为全国粮食总产量、商品量和增长速度第一的省份。2013年,全省战胜严重春涝和秋季罕见洪涝灾害,再夺粮食丰收,总产量创纪录达到1200.8亿斤,连续4年超千亿斤;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963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38元,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十位。
如何采取新举措,进一步提高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去冬今春以来,黑龙江省把粮食生产作为推进现代化大农业的首要任务,在全省几十个县市,推动方哈尔滨市正县全国土地确权试点经验,让百万农民以土地确权参股经营及土地流转等方式增加收入,激发新的生产机制创新活力。同时,全省强化科技支撑,加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水稻等高产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
全省按照“稳面积、调结构、增产量、提品质”主导方向,重点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水稻等优质粮食生产。具体采取“稳定粮食作物面积,扩大高产粮食作物面积,增加优质粮食作物面积”措施,全省今年种植农作物两亿亩,优质高产水稻调至占总比将近三分之一,还将高产高效早熟玉米置换低产低效大豆,不仅增加了粮食产量,还通过推行玉豆麦轮作,减轻了大豆重迎茬危害,提高了大豆单产水平。今年,全省玉米、水稻两大高产粮食作物分别达到12000万亩和6500万亩。仅种植结构调整一项,全省每年可增产粮食50亿斤以上。
此外全省充分发挥土净田洁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粮食生产,今年全省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7500万亩,预计今年完成绿色食品实物总量4500万吨。目前,全国绿色食品1/6产自黑龙江黑土地。今年全省投资2亿元,用于绿色食品营销渠道建设。目前,正在香港、北京等地设立100家绿色食品旗舰店,有机生态绿色食品将进入3000家品牌超市。
黑龙江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举措,是从农业生产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环节入手,加大基础建设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力。今年全省加大推进“农机化、水利化、大棚化”三大工程,重点装备大马力拖拉机、整地机、精量播种机、水稻插秧机等农业机械,全面提高种管收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全省筹措资金二十多亿元完善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尼尔基引嫩扩建、西山水库等一大批水利控制性工程,实现自2008年以来新增灌溉面积4352万亩。全省水稻标准化育秧大棚、智能化催芽车间总数分别达到84.8万栋和1023个,为水稻创高产、提品质提供有力保障。
黑龙江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举措,将目标紧紧锁定在科技强农上。今年以来,全省深入实施良种化工程,自主培育了龙单49、龙粳25等340个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同时推广十大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玉米大垄双行、钵体育苗机械栽插等技术模式大面积推广应用,培育出一大批玉米亩产吨粮高产典型。全省五大粮食作物模式化栽培面积达到1.8亿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86%。此外,积极实施科学防灾减灾。全省组建专业化防治服务队5000个,装备大型喷药机械2800多台,每年玉米螟、稻瘟病和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均超过5000万亩,年减少粮食损失超百亿公斤,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
黑龙江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进一步释放农业生产力潜能。鼓励各地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各种类型农业经营主体,适于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不搞行政命令,不搞一刀切。目前全省经营土地超过2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发展到8.8万个,认定的家庭农场达到1.5万个,农业企业发展到277个,农民合作社发展到5.45万个,总数位居全国第6位。
据黑龙江省农委副主任李世润介绍,到2010年,黑龙江省已提前5年时间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目标。今后一个时期,黑龙江省要以“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统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科技进步,创新体制机制,发展优势产业,在全国率先建成现代化大农业示范、生产、供给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