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哪个国家是全球最火的旅游目的地?中国也许是很多人心中的答案之一。在海外社交平台TikTok上,“China Travel(中国旅游)”词条的观看量高达7亿,刮起一阵中国旅行的旋风;在中文社交平台上,美国博主带火了“City不City啊”(可理解为“时髦不时髦”“洋气不洋气”)的话题,手握一杯奶茶在城市漫游,成为很多老外在中国打卡的标准姿势。
数据显示,我国今年上半年的入境外国人达到1463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其中免签入境超过854万人次,同比增长190.1%。国家移民管理局预测,外国人来华热度还将持续升温。五湖四海的国际友人不断来到中国,近距离了解中国、读懂中国。
“这次来中国旅游,两国免签等便利条件让我们来回很方便,特别好。”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游客别克努尔萨玛提吾勒说。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互免签证的效应正在扩大。去年中哈两国的人员往来达到近60万人次,而今年一季度的往来人次已超过去年全年的三分之一,全年客流量有望再创新高。
截至目前,我国已对54个国家免签,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在全国37个口岸实施我国的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大,便利人员往来措施不断优化。
4月6日,外国游客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游客通道的非遗展示摊位合影。(陈爱平 摄)
上海被外国游客亲切地称为打卡中国的“新手村”,体贴周到的服务让他们宾至如归。上海浦东机场T2航站楼的外籍人员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6月底建成投入试运营,帮助外籍人员畅通入境“第一公里”。游客可以在这里咨询求助,还能购买“Shanghai Pass”都市旅游卡。这张卡适用于公共交通、旅游景点、文博场馆、商场、便利店等多个场景,采取预存资金模式,用不完的小额资金可以在机场、车站随时退。
“在中国的亲身体验让我不再相信西方媒体上的信息,这里的一切都让人耳目一新。”加拿大视频博主KSquared感慨道,他通过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不仅在上海品尝了各种美食,还专门体验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参观了一大会址。
一大会址纪念馆的众多参观者中不乏老外的身影,他们有很多好奇的问题,比如中国是如何成立、发展壮大的?与纪念馆一街之隔就是上海最热闹繁华的商业街区,古老的中华文明如何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蜕变?“我对中国历史了解得并不多,有这样一个纪念馆向我展示中国发生的巨变,我觉得很新奇、很有趣。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KSquared说。
当数以万计的外国游客相约中国,他们此行的意义早已超越旅行本身,而感受更多的是文化的魅力、发展的精彩。
今年上半年,来自爱尔兰的约恩和艾斯琳初次来到中国,在15天的时间里游览了上海、重庆、成都和西安四座城市。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游记视频最高点击量超过27万次,不少外国网友在视频下留言互动,其中一条评论写道:“越来越多的Youtuber和外国人正在走进中国,了解这个国家的真实情况,太棒了!”该条评论获得300多个点赞。
7月12日,在重庆李子坝“轻轨穿楼”网红打卡点,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明月和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伊利亚在录制视频。(唐奕 摄)
“谈到中国这个词,你头脑中最先会想到什么?也许不是积极的想法,也许是拥挤的城市,也许是奇特的食物。但当我们来到中国后,发现这个国家被很多人误解,这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约恩和艾斯琳在视频里说道。
在风驰电掣的高铁上立一枚硬币感受车行之稳,在酒店房间里等待机器人送上外卖,在车水马龙的道路上体验一回自动驾驶诸多现代化高科技生活场景,刷新了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在这里,他们看到的不仅是名山大川、繁华都市,还有飞驰的速度、新鲜的创意和充满烟火气的生活。
“这里很美好,各地人民都十分友好,旅游景点的服务也非常好,四处都很干净。我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中国真的非常迷人。”南非游客查姆史密斯说。
“百闻不如一见。”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不够全面立体,他们来访后通过亲身体验,可以认识现代化的中国,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
黄浦江两岸,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与陆家嘴的“四件套”(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中心、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交相辉映,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变迁,也成为当下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最佳窗口。
在江岸边的久事美术馆里,旅法艺术家赵无极的艺术作品正在此展陈。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此次展览是“中法文化之春”的特别呈现项目,赵无极的版画、瓷器、诗文等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精神之美糅合进西方抽象绘画的节奏和空间,引得不少外国游客专程前往观看。策展人马楠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诠释上海作为中外文化重要交汇地的大气谦和、海纳百川。
当美西方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产能过剩”的话语陷阱、加征不合理关税之时,外国游客正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亲历新能源汽车的环保与智能。一名外国博主说:“中国街道上到处都是绿色牌照的电动汽车,它们既安静又环保,乘坐起来几乎没有噪音,技术非常先进。”
特斯拉掀起全球电动车热潮,不仅带动中国长三角地区形成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而且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加速出海。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频频造访中国,他的母亲梅耶马斯克也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四刷”中国。
让梅耶马斯克津津乐道的既有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还有她在珠江夜游看到的美景、漫步过的苏州街头和试穿的中国设计时装。今年春节期间,梅耶马斯克到上海豫园游览后,在社交平台上激动地分享道:“我看到了龙年最壮观的展览。”埃隆马斯克和母亲互动评论说:“应该让更多人到中国旅游。”
“引进来、走出去”的远不止新能源汽车,中国的发展速度和效率吸引许多外资企业加紧布局。今年初,德国百年企业汉高在上海启动亚洲最大的消费品研发中心;3月,日本最大的综合金融服务商欧力士集团中国总部入驻大连;4月,美妆巨头欧莱雅的全球首家自建智能运营中心在苏州启用在中国,每天都在上演合作共赢的故事。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我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764家,同比增长17.4%,延续去年以来新设企业较快增长的态势。从“China Travel”到“China Investment(中国投资)”,甚至“China Life(中国生活)”,中国吸引力不断增强。
6月27日,在位于北京市王府井大街的一处中国移动营业厅内,外国游客挑选电话网络套餐。(鞠焕宗 摄)
西方的脱钩断链和小院高墙,挡不住世界经济合作的满园春色。近期,来自28个国家的10位驻华大使、8位总领事和其他高级外交官在上海参观访问,从国产大飞机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从智能机器人到“零碳样本”,从城市发展到中华文化多位使节参访后由衷感叹:“中国的创造力令人惊叹。”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方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谋共赢,做大并分享全球经济“蛋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推动全球化朝着普惠包容的方向发展。在202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不少与会嘉宾认为,中国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增强自身发展的韧劲和底气,也为全球经济增添新的活力,为各国企业提供更多合作机会。
“为推动未来经济增长,我们必须拥抱创新,促进跨部门、地区、国家和文化的合作,创造一个更加和平、包容、可持续和有韧性的未来。”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说。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当外国人选择与中国“双向奔赴”时,他们总能发现更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创造“City不City啊”热梗的美国博主“保保熊”在中国生活了7年,他希望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获得2023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的法国籍生物多样性专家、法国科学院院士伊冯勒马霍说,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中国将继续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当代世界呼唤一个更为平等、有序、多元、多样的国际新秩序,打破形形的意识形态壁垒。”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说,“以当代中国生活方式为代表的多样化文化经验,正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推动国际社会进一步多元发展。”
书法写扇、剪纸、手编中国结、品鉴茶道、制作品尝小笼包近日,多位驻华外交官在上海亲身体验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和非遗文化,纷纷惊叹东方生活美学的魅力。
在工作人员的示范下,不少驻华使节在现场练起了太极拳;刚果(金)驻华大使巴卢穆埃内说自己“每天都要喝中国茶”;波兰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卡夏满意地展示着剪纸作品,感慨“真好看”;津巴布韦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潘迪赛马耶拉向周围的中国人学起了中文;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副馆长诺法琳娜阿兹米请工作人员在折扇上写下“中马友谊万岁”
“虽然履新不久,但我通过这几个月在上海生活发现,这是一座极具包容性的城市,能够让外国人舒服地生活和工作。”墨西哥驻上海总领事米格尔伊希德罗说。
6月27日,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黄洛瑶寨,外国游客与村民演员在红瑶民俗文化表演中互动。(杨植森 摄)
在中国,世界文明交流连绵不绝、摩登城市发展领风气之先、街头巷尾摩肩接踵人声鼎沸,深化改革、坚定开放、兼容并蓄的中国正在被更多近邻远朋所认识、所理解、所喜爱。
外国人在华旅游生活的“软件”不断完善,入境“丝滑”、跨境“无感”。来到兵马俑等热门景区,外国人可以用上支持多语言、多证件信息录入的取票机。步入琳琅满目的商品卖场,外国人可以用信用卡或现金支付,也可以体验中国便利的移动支付。尝试在老北京当一天“胡同串子”,能喝到精品咖啡,也能品尝中国茶。
支持外商投资兴业的“硬核”政策持续优化,合理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与总部数据流动。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上,近百名跨国企业“掌门人”齐聚,热烈探讨加码中国投资的时代机遇。当今中国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含金量越来越高。
剥开西方媒体构造的信息茧房、走进中国的外国人发现了这里的美好与包容。在上海朱家角古镇,来自拉脱维亚的留学生穿着旗袍、手摇折扇,通过视频和闺蜜分享着在中国的所见所感,“中国的美超出想象”。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来自全球的人形机器人一起手舞足蹈,科技前沿“玩家”切磋互鉴,共同致力于破解人类面临的治理挑战
外国人用脚步丈量中国热土,用眼睛捕捉中国机遇,用热爱讲述中国故事。让人“不虚此行”“回味无穷”“流连忘返”的中国,在逆全球化思维抬头的背景下,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回答和勇敢担当。正如“City不City啊”的互动让中国故事不仅是“我们”的故事,更是世界大发展格局下的“中国故事”,相信未来中国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精彩故事。(参与采写:程思琪 唐斯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