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杏鑫娱乐 产品中心
咨询热线:

020-88888888

联系杏鑫娱乐CONTACT

login_杏鑫平台_杏鑫共创美好未来
邮箱:502js.com
手机:13899999999
电话:020-88888888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经济开发区

安藤忠雄设计的这颗“蛋”里繁花盛开暗藏玄机

发布时间:2024-09-12 16:58 点击量:

  这可能是今年夏天上海最缤纷的一场展览——25位艺术家在明珠美术馆“以花之名”集结,在这座由安藤忠雄设计的“有书店的美术馆”中,展出围绕“花”的母题展开的绘画、摄影、影像、雕塑、装置、行为表演及与空间有关的150多件艺术创作。在疫情影响全球的特殊年份,这是一次以花与艺术的名义发起的“紧急召集”,是对当下景况的诗意回应。其中既有艺术家从未发表过的近期新作,也有值得回味的经典代表作。花的元素、意象、表征,以前所未有的丰富形式集中展现:具象的、抽象的、真实的,静态的、动态的、生长中的,可观看的、可触摸的、可嗅闻的……从真实的花卉装置、熟悉的绘画语汇,直至颇具试验性的艺术形式,都在展厅中错落呈现。当观众步入其中,将成为艺术创作的一员。

  “以花之名”的参展艺术家包括艾敬、荒木经惟、希沙姆·贝拉达、毕蓉蓉、崔玄周、钟愫君、洛朗·格拉索、何多苓、胡为一、蒋志、清川阿莎美、克拉拉·克莉斯塔洛娃、李明维、梁绍基、梁缨、林明弘、孙月、徐冰、徐鑫桦、薛松、杨勋、余友涵、张恩利、张子飘、周春芽等,明珠美术馆希冀通过当代艺术家在同一主题下相互关联又迥然各异的多元创作,探索艺术语言的新方式、新表达,提出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之间的新思考。“这150多件艺术作品勾连起艺术史中的吉光片羽、此地他乡的风物人情,用诗的方式探讨艺术、生命、死亡、欲望、自然、情感、未来等从未远离也从未如此紧迫的议题。”明珠美术馆馆长、策展人李丹丹说。

  作为疫情以来明珠美术馆策划举办的首个新展,“以花之名”展览备受瞩目。展览开幕式上,参展艺术家孙月的行为表演“时间轻语——有去”,邀请现场来宾共同传递蒲公英种子,意喻时间流逝,种子飞散,生命在延续。实况影像将作为作品之一在展厅中播放。

  走进明珠美术馆,看到的第一件“以花之名”艺术作品是希沙姆·贝拉达创作的黑白影像《自然激活#3绽放》,艺术家在影片中还原了蒲公英令人惊叹的绽放时刻。孙月的另两件装置作品《等》《与此同时》则是用鲜花、绿植与陶瓷探索“时间”这一主题。从鲜活到枯萎的白玫瑰与恒久不变的陶瓷玫瑰,在水的浇灌下,日益繁茂的金钱草与被水浸渍逐步融化的未烧制瓷土花,从展览开始时启动的装置,让参观者看见时间的力量。

  自然、生命与时间的交织在徐冰的作品《在美国养蚕系列三:蚕花》的并置对比照片中也有体现:桑叶插成的花束被蚕啃食,由葱绿茂盛的枝叶变为金银色蚕茧满布的枝干。同场展出的梁绍基摄影作品《蝶恋花》《雪蝶》《丝影》等,延续了艺术家以时间和生命为核心、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的系列创作探索。徐鑫桦在《生命博物馆——花》中将向日葵、玫瑰、百合等鲜花置入瓷土中高温烧制,让生命回归泥土,拓印其生命痕迹。日本著名艺术家荒木经惟的《Lust Flowers》系列摄影作品用丙烯颜料为花瓣着色,让本应枯萎的鲜花在浓烈色彩下获得另一种永生。

  即便是看似熟悉的花卉图景,也可能暗藏玄机。崔玄周的《Noblesse Hybridige》系列,画如其名,糅杂东西方绘画传统,西方的洛可可艺术风格和东方的典雅四君子图案共同呈现,表现手法上既有油画笔触,也有水墨效果,甚至有现代数字打印技术,一起出现在人造大理石上,在混杂的美中探寻文化认同。洛朗·格拉索的《未来植物标本》用欧洲传统木板油画的方式描绘,酷似早期植物图鉴,实际却是在描摹想象中的未来奇异花卉。胡为一的《道别》系列新作,发掘古老冲印方式,改良传统花汁印相法,用花朵汁液制作感光乳剂曝光显影,记录花朵被制成花汁前的图像,试图拓展生命时长与技术边界。

  林明弘的装置空间结合壁纸、绘画、卧榻等艺术形式,将空间转化成一种“状态”,既是提供社交、互动和共享愉悦气氛的场合,也是艺术对话与日常生活情境的结合。林明弘表示:“我希望能打破看画的艺术概念,艺术作品是可以踩、躺、坐、卧的。”毕蓉蓉的半开放空间名为《生长中的风景(III)》,是她为明珠美术馆特别创作的,缤纷斑斓的陈列手稿与随之延伸出的壁纸、地毯浑然一体。钟愫君的行为装置影像《植物区系培育农业网络》,记录了这位跨学科艺术家在隔离期间,与她的机器人协作者共同描绘植物区系培育农业网络蓝图的过程,以此表达人类、机器、生态和谐共生的主题。

  展览中有三件涉及真实鲜花的装置作品,其中最具互动性、情感性的是位于展览尾声的装置作品《移动的花园》。在展览出口左侧,9米长的黑色花岗岩装置中央劈开蜿蜒切口,“鸿沟”中布满鲜花。观众可免费拿取一朵,但需遵循艺术家李明维设定的规则:离开美术馆后绕道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将这朵花送给一位有缘的陌生人。

  “鸿沟”里的鲜花,是自然的馈赠、艺术的礼物、爱与善意的载体。你会送给谁?他或她会有怎样的反应?这件作品曾在不同国家展出,陌生人之间的互动反应充满不确定性。在当下的上海,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