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者来到位于益阳的大通湖,阳光照耀,微风轻拂,湖面波光粼粼,一派春日胜景。
“以前都是精养鱼池,现在全退养了。”距离大通湖不远处,是一个个整齐方正的水塘,面积有数百亩,大通湖区河坝镇党委书记刘文指着水塘对记者说。
水塘旁边竖立的指示牌写着“秀湖植物园”。水塘变植物园?刘文告诉记者,水下一团团的是苦草,水上圆圆叶子的是睡莲,再过一个月来,就能看到蓝色、黄色、红色的睡莲花。
大通湖的轮廓似心形,被称为“洞庭之心”,然而曾经的过度养殖让这颗“心”病了。去除“心病”,退养是第一味“药”。
目前,湖区范围内的珍珠养殖全部退出,临湖1000米内的精养鱼塘去年已退养6360亩,入湖口退塘还湖还湿;禁养区51户畜禽养殖户全面退养,适养区内规模以上畜禽养殖户实现污染防治设施全覆盖。
来到大通湖区大西港村,村民郭文立正在自家屋后菜地上,给空心菜施肥。肥是“自然肥”。屋后新修了三格化粪池,还有一片半平方米见方的人工小微湿地,郭文立用长勺从埋在地下的“罐子”里舀出的水,颜色清清,也无异味。
像这样采用“四格”模式实施农村改厕,在大通湖区已达到90%以上,严格控制生活污水流入大湖。
截污、疏浚,全面推进。大通湖区4个镇实现污水处理站全覆盖,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农药化肥减量控害;1644条中小沟渠疏浚,79座塘坝清淤,大湖已与周边水系自然连通。
经历多年掠夺式开发,湖底早已成了“荒漠”。当地邀请来自武汉大学的专家团队,对大通湖进行生态修复。
大湖沿岸一带,种上了成片的湘莲;湖中水草空斑区,马来眼子菜、黑藻、黄丝草、苦草,长成一片“水下森林”。“从中央深水区向岸线依次构建‘沉水—浮叶—挺水植被带’,发挥水生植物生态功能和功能调节作用。”来自武汉大学的技术团队专家说。
据监测,2019年大通湖水质总体评价已提升为V类,主要污染因子总磷的年平均值为每升0.122毫克,同比2018年每升0.215毫克有明显下降;今年1月、3月,水质改善达到了IV类,总磷浓度降到每升0.1毫克以下。
秀湖植物园里,几名工人正在采摘苦草,准备销往武汉。刘文告诉记者,武汉东湖有几百亩水面中的水生植物,就是这里提供的。
“水草可以卖钱,比养鱼效益更高。”刘文介绍,观赏价值高的睡莲,一亩纯利润达到1万至2万元;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苦草,利润也有3000至5000元一亩。相比之下,以一片20亩水面为例,养2.5万公斤鱼,一般收益是2000元一亩,如果市场行情不景气,可能就白干了。
水草种植,一举多得。有的品种可以套养附加值高的鳜鱼、螃蟹、青虾等。有的品种一年有两季收获,如轮叶黑藻,春天收鲜草,年底收种子芽孢,价格都不错。还有可以开花的仙姑草、睡莲等品种,可用于景观打造、旅游开发。
大通湖区委副书记、区长胡国文告诉记者,目前全区已发展水草品种30多种,种植面积近3000亩,带动周边6000亩水面转型,湖区水草远销广东、浙江、上海等地。
看准这一新兴产业,大通湖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水草基地。“尽快把品牌打出去,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胡国文说。
记者离开时,遇到了在大通湖从事水面养护工作的王先生,今年58岁的他长在湖边、以水为生。他笑称,以前大规模搞养殖,自己是“守鱼者”;现在搞环境治理,自己变成了“守水者”。
“这两年水质眼看着变好了,只希望以后湖水能像小时候一样清,吃上湖水炖湖鱼。”他对记者说出了美好的愿景。